
金策略跨平台金融软件定制开发
作者:admin 发布时间:2018-06-14 浏览量:
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冲击巨大,且尚处初级阶段
“金融正在发生最大的冲击和变化是在监管和法律方面。因为金融科技的出现,监管第一个必须从机构的监管走向功能监管。”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、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朱民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会、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主办的第二界中国金融科技大会上表示,金融科技未来方向的指引,监管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,竞争和监管是会决定未来金融生态的格局,但是金融科技冲击、再塑未来的金融生态是必然。
最大的冲击和变化在监管和法律
“金融科技目前在中国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,有很多金融科技公司还是初创企业,有些企业存在投机性,有些创新也鱼龙混杂,规范发展的规模还未达到一定程度,还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需要探索。”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看来,金融科技对监管最大的挑战就是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性———到底有多少机构、在做什么样的产品?至今没有一个特别完整的数据。金融创新监管的前提是掌握数据,否则大海捞针式的监管缺乏针对性。
“金融科技对金融机构的冲击是巨大的。”朱民称,金融正在发生最大的冲击和变化是在监管和法律方面。因为金融科技的出现,监管必须从机构监管走向功能监管,当整个的功能是内生的时候,监管针对机构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。而且,监管必须从一个静态区域、一个城市、一个点走向跨区域和跨境的监管,因为所有的科技金融都是跨区域、跨境的。
在传统金融监管生态中,金融供给者、需求者、基础设施、监管者四个系统,但金融科技的出现,产生了一个新的生态维度,即人机合作。由于因为金融科技,金融产品和服务流程大量缩减、简化,直接和客户的沟通,风控、高估值活动的全部自动化以及模型迅速迭代,因此参数模式监管,完全没有意义。
“金融科技改变了这个四方运行和经营模式生态,经营和运行的主导权已改变。”朱民称,“金融科技、科技金融,一定是金融是本质,谁主导生态,谁就主导未来。”
这无疑将是金融科技的未来,但就目前而言,金融科技仍只是初级阶段。
“我认为,加快建立健全行业的信息化监管基础设施,通过技术手段来实施监管,全面掌握行业的数据,同时及时制定标准和规则,这是下一步应该发力的地方。”陆书春称。
席卷东南亚:中国金融科技下一个战场
和中国类似,在东南亚具备跨越式推进新金融的机会,可以跳过大量成本高昂、普及缓慢的金融基础建设,迅速扩大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,而其前提恰恰归功于欠发达的传统金融服务。
在中国这片大地上,金融科技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。2013年以来,移动支付很快变得家喻户晓,互联网理财深入人心,互联网消费金融则大行其道。
据埃森哲统计,去年亚太地区的金融科技融资规模实现翻番,首次超越北美,中国贡献了亚太地区投资总额的九成。安永中国最新调查统计显示,中国大陆正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(33%)两倍的采纳率引领着金融科技的应用普及。
从市场渗透率来说,目前移动支付达到了70%左右,互联网理财覆盖了数亿人,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渗透率则在迅速提升。尽管天花板尚未显现,但以目前的增长速度,用不了一两年,过往的高增长将难以为继。
更何况,一方面,国内监管相对宽松,各路资本涌入,金融科技创业公司遍地开花,然而模式和产品同质化突出,导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;另一方面,中国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告一段落,监管趋严、牌照化是大势所趋,监管套利空间不断收窄。
怎么办?一切接入了互联网的事物,都很难局限于某个边界里。中国金融科技的征途亦如此
到海外去,拓展国门之外的蓝海市场,成为中国金融科技的新风向。
就像近代以来的中国人出海路径一样,“下南洋”依然是众多中国金融科技公司的共同抉择。